close
台東‧海端 南橫東段 霧鹿峽谷壯闊絕景

從台東海端到台南玉井,南橫公路像條被打亂的絲帶似的披散在險峻的中央山脈上,而在台東海端鄉的東段路程,亦即從初來到啞口的這一段路程,因地勢險峻、景觀豐富,堪稱是南橫的精華地段。順著蜿蜒山路攀昇而上,感覺就像要登上雲端天際般夢幻,與天地山河融為一體的自在心情亦油然而生。

新武的地質由頁岩組成,因正好位於大陸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推擠之處,使頁岩被擠壓而成了板岩,然又因夾入結晶灰岩,在長年的孕育之下,形成了今日的大理石地質。「新武」這個地名在布農族話裡代表「兩溪交會處」之意,位處新武呂溪與大崙溪交會點的新武路峽便是經由溪流切割沖刷的所形成的峽谷,因為山勢原本就較為陡峭,岩石在嚴冬過後往往呈現出一片褐色的光禿景緻,因此又有「台東赤壁」之稱。站在20號省道上向峽谷望去,壯闊的岩壁在眼前展開,凹凸有致的岩塊上刻畫的盡是台灣岩層變化的生動歷史,叫人驚嘆的自然造化讓海拔412公尺的此處成為南橫東段上一個吸引眾人駐足停留的著名景點。除了擁有壯碩的景觀,新武呂溪中的魚類資源也相當豐富,其中甚至包括國寶魚何氏棘及高魚(高身鏟頷魚),但因漸受民眾的破壞,自88年起,此處已禁止垂釣,並開始執行溪流保育工作。


霧鹿峽谷指的是南橫公路上從霧鹿到利稻之間的這段狀呈S型新武呂溪峽谷,因源自關山的高山溪流經年累月不斷的侵蝕切割,這個斷崖地形顯得相當陡峭深峻。沿著南橫前行,一路的高山峭嶺、鬼斧神工教人嘆為觀止,而在兩側高峻山勢的簇擁之下,纖細的新武呂溪急速畫過,湍急不歇的水流聲響,像是在訴說著這一路的賣力與辛勞。位在峽谷上方的霧鹿村是南橫著名的布農族部落,村裡的霧鹿國小目前還遺留著日軍當年用以鎮壓布農族人的砲台,沉重的歷史固然引人傷感,但它卻也同時深深刻畫出當年的布農族原住民在這深山群嶺中的生活痕跡。

火紅的天龍吊橋一腳跨過深邃的霧鹿峽谷,略帶霸氣的俐落身影在群山峻嶺中形成了一個相當強烈而顯眼畫面。天龍吊橋的前身「ブルブル鐵線橋」在1927年修築完成,原本是日本人藉以掌控布農族原住民的工具,之後幾經翻修重建,造就成現今的模樣。走上吊橋,腳下便是深達八十多公尺的溪谷,儘管吊橋的結構堅固,無安全之虞,但當行至最容易搖晃的中段時,還是難免叫人心生畏懼。橋的對岸是婉蜒而上的登山步道,坡度微陡,自認體力不錯的旅人不妨可以嘗試挑戰一下。


從20號省道往下望去,紅瓦白牆的利稻村就如桃源仙境一般,安靜地躺在這海拔1000公尺的河階台地上。這裡是布農族人南遷最早建立的家園,曾經它也因為盛極一時的民宿而有過短暫的喧擾,但在熱潮過後,利稻村回到了過往的平靜,色彩鮮豔的房舍依舊,族人也繼續過著那樂天天命的平淡生活。
離開利稻,迎接而來的是利稻隧道,這個南橫全線最長(超過一公里)的隧道裏,沒有燈光,曲折的路線又使得陽光無法直射,配合上隧道頂的水珠落在車頂的滴答聲,簡直比兒童樂園的鬼屋來得可怕。當然,提醒遊客千萬別為了練膽量及開車技術而不開車燈,肯定會撞得滿頭包,非常危險!
山間風光俊秀美麗,但也有令人黯然的景像。流連於雄偉山色時,偶爾也會看到山壁上直掛著一條醜陋的褐色疤痕,那正是所謂「山老鼠」的人為「傑作」,在任意濫砍山上的樹木後,使得水土保持無法平衡。只要山頂的一顆小石鬆脫,就如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大,許多的山崩和坍方就此造成。這些條刀砍過似的疤痕,也就會毫不留情的為這一片山色留下遺憾。

埡口海拔標高2722公尺,是南橫公路上的最高點 ,也是觀賞雲海與日出的最佳地點。因為變化多端的高山氣候,埡口 的景色也隨著氣象萬千,變幻莫測。居高臨下,群山綿延,視野相當遼闊。站在群山之間,身旁四處飄浮的雲朵無一定向,忽快忽慢,忽隱忽現,整座山頭,就宛如是山峰和雲彩的舞台,任憑其恣意玩弄,看在旅人眼中也自是一番情趣。如果計劃在此觀賞日出,為免舟車勞頓,減了賞景的興致,建議投宿鄰近的埡口山莊,且因高山上氣溫氣溫偏低,無論寒暑,最好都能準備一件保暖的外套。
《行遍天下》月刊9月號 台東報導(來源:行遍天下台灣度假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