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蒙古「那達慕」 狂歡八百年

七月來了,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會,正沸沸揚揚的登場。尤其今年適逢成吉思汗登基八百週年,全世界都在期待一場最盛大的「那達慕」,而曾經參加過四次盛會的我們,心底更是蠢蠢欲動。
七月迢迢,趕赴「那達慕」

這場賽典持續了八百年,至今,依然熱鬧滾滾。也因此,不管我身在千百公里外的南戈壁尋訪恐龍化石、在西部荒山探看突厥人的岩畫,還是在遙遠的北方庫蘇古勒湖騎馬度假,都一定會趕在七月回到首都烏蘭巴托,準備參加盛大的「那達慕」開幕典禮。
草原「那達慕」激戰千百年
「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主要舉行摔角、賽馬、射箭競賽,又稱「男子三藝」,早在匈奴時期就已開始這類活動,在西元17世紀前,是國家重要會議及民間喜慶盛會的重頭戲;直到18世紀,才演變成較有規模的三項競賽。1921年蒙古國獨立後,每年國慶7月11日~13日都會舉辦為期三天的「那達慕」,除首都烏蘭巴托舉行全國性大會外,各地也展開省級、縣級的「那達慕」,但時間大多錯開。
烏蘭巴托,迎接開幕典
「那達慕」開幕那天的早晨,烏蘭巴托大街上,紅藍綠紫的鮮豔色彩流動,老少男女都換上蒙古袍,腰間綑綁的金黃腰帶,在高原強烈的陽光下顯得刺眼。入境隨俗,我也穿上朋友親手做的蒙古袍、戴上蒙古小圓帽,混進蘇赫巴托廣場的成千上百人群之中,等待盛大的開幕儀式。
就在雄渾軍樂的伴隨下,一列騎兵護送著象徵成吉思汗的九尾大纛(馬尾軍旗),劃開人群、穿越棋盤似的大街,浩浩蕩蕩朝著中央體育場出發。我擠上看台,加入數萬雙眼睛的行列,欣賞護送軍旗的閱兵大典。突然,一陣「叩嘍、叩嘍」的急速聲響傳來,只見快馬加鞭的古裝騎兵疾馳而過,接著,是六隻牛拖著的大木車,上面還載著一頂模擬成吉思汗西征移動的蒙古包大營帳。然後,是16族的民俗服飾表演、藍色哈達紛飛的傳統舞蹈,以及佛教與薩滿教的面具舞;最後,則有五顏六色、從天而降的傘兵壓軸,在場中撒下四竄的煙火,為各項競賽揭開序幕。
蒙古摔角,剛柔要並濟
摔角,是蒙古人從匈奴時代就開始的競賽項目,在「那達慕」中也最受矚目。
我在觀眾席戴上望遠鏡,只為將場中的主角們看清楚。鏡頭裡,選手們長靴上的雕花清晰可見,而藍色三角褲與紅色短衣上裝飾著的許多小銀扣,也閃閃發亮。我曾納悶為何堂堂大蒙古大漢要穿著這樣的衣服?朋友告訴我,過去的競賽服裝並非如此,而是因為曾有一名高手所向無敵,但最後卻被發現是個女人!所以,為了容易識別,後來才將賽服改為現有樣式。
賽場上,幾十對選手同時捉對廝殺,教人眼花撩亂,有趣的是,由於依照比賽規則並不須依年齡體重分級,只要設法將對手的肘、膝、身體觸地就算勝利,所以,不乏「竹竿瘦男對抗百斤壯漢」的場面,煞是好玩!而我總是喜歡挑準一對目標,專心觀賞他們抱、踢、絆、纏、推、拉、壓、提、捉等三十多種招術的全程「表演」。
每場決勝負後,勝利者會向觀眾撒糖果,而我跟大家一樣,自是忙著準備迎接;等到回過頭來,才發現身後場外競也熱鬧滾滾,因為好動的小朋友們竟也一對一的較量了起來。
大漠英雄,騎馬論高下
市區的會場緊張熱鬧時,市郊的草原也正黃土沸騰;特別是由兒童參加的賽馬,最教人慷慨激昂,連續三天的加油吶喊與快馬嘶鳴聲混雜,翻起滾滾沙塵。
賽場裡,小學年紀的騎士們威風凜凜,頭戴卷雲冠帽、肩披長彩巾,宛如草原上的精靈。至於參賽的馬匹,也都打扮得格外可愛,頭上鬃毛綁成沖天炮,尾巴也捆束起來、方便奔馳,還有已經跑不動的老馬也來湊熱鬧,額頭上裝飾著歷年來曾經獲得的獎牌,驕傲無比。不過,最讓我驚訝的,還是這些小騎士們比賽時竟然不上馬鞍、不穿鞋──蒙古人說:這樣才能考驗馭馬的本事!
賽馬場約三、四十公里,正是古代兩個驛站之間的距離。參觀場地則分為四區,起跑點處的場面最是震撼,哨聲令下,萬馬奔騰的蹄聲與塵煙快把人給淹沒。中間段則可見一波波賽馬奔過眼前的實況,「呼蹬、呼蹬」的馬啼聲,把人們的神經抽緊,只見小騎士們一邊努力揮鞭呼喝,一邊也不忘頻頻回頭緊盯敵手的追趕。至於在終點處,則總是擠滿情專注、靜待孩子歸來的家長,而最後無論勝負輸贏,也總不忘為替孩子添加衣物、為愛馬刮去汗水,或是帶著孩子一起摸摸冠軍賽馬,分享勝利者的福氣。
我伸出手中長長的相機鏡頭,捕捉每ㄧ幕令人動容的畫面,而看著小朋友們的天真神情,心中也不禁湧現無限激賞──原來,蒙古草原的英雄味,從小就開始培訓。
射箭競賽,吟哦歌聲揚
「那達慕」的射箭比賽分成年組與少年組,成年組又分男女組。男子射程75公尺,發40箭,女子射程60公尺,發35箭。烏蘭巴托的射箭場設於運動場旁,穿著蒙古袍的選手一字排開,一個比一個斯文,偶有一兩人好像站錯似的與人反向,原來是左撇子。
比賽開始,只聽見疾速射出的箭矢「咻咻咻」不斷,大夥兒全都跟著射手屏氣凝神,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影響箭枝飛去的方向;然而,箭靶那端的氣氛,卻是平靜和緩得很,因為裁判舉起雙臂、竟然是用「唱」的方式報出成績,吟哦的歌聲響亮悠揚。
我之所以愛上看射箭比賽,是因為有一回在搭公車往南戈壁途中,朋友拿了一個細長筒子給我看,我將筒子打開,只見筒口塞了幾尾羽毛,直到拉出後,才發現那是一支支質樸簡單的木箭,而且,既沒有一般弓該有的瞄準孔,也沒有支撐箭矢的支架。原來,這些弓箭竟然是駕駛那輛公車的司機自己親手做的,因為看似靦腆的他,正是「那達慕」射箭好手,而且過幾天就要比賽了。我折服於他的眼力、經驗,以及工藝手感,從此,便對射箭這項技藝產生興趣;尤其在「那達慕」的賽場上,當射手瞄準箭靶、眼中散發出專注的睿智之光,那樣的神態,更教人心生崇拜。
喉音表演,奇技令人讚
除了摔角、賽馬、射箭「三藝」,「那達慕」開幕會場旁的棚子裡還有不少活動,十分具有特色,也吸引許多人圍觀,而其中最令我感到奇特的,就是以樂器馬頭琴伴奏的「人體樂器」:喉音。
第一次聽見這種怪異的聲音,讓我聯想到幽浮登陸,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相信一個人可以同時發出四部合音。演出時,表演者用喉嚨發出持續的低音,同時又混著婉轉的高音,有時如風聲,有時又如沙濤聲,神奇的多重奏讓人不由得瞠目結舌、專心地認真聆聽。據說,喉音經常是家傳技藝,除了遺傳父母特別的喉嚨與聲帶,並且得從小開始學習技巧,堪稱「神乎其技」。
此外,要特別提出的是,「那達慕」期間,各種民俗表演也特別多,我喜歡到烏蘭巴托的音樂廳或劇院欣賞蒙古傳統表演,尤其是高亢深情的男女民歌對唱;同時,在較大的度假村,也常有傳統演藝活動,最精彩的是軟骨功表演,身體曲來扭去好像快要打結似的,煞是精采好看。
場外野餐,買食逛市集

看比賽時,精神是跟著選手一樣緊繃著的,待賽事停歇,自然要往場外逛逛、放鬆一下情緒。
烏蘭巴托會場周圍一圈擺滿各種攤販,就像市集,除了小吃、飲料之外,也賣服飾、太陽眼鏡以及紀念品。我總是急著先買支甜筒冰淇淋,邊走邊舔,貪圖那清爽不膩的奶香。要是餓了,就聞聞哪兒有正在沸騰的油鍋,捻一塊燙手的羊肉餡餅,吃得滿嘴油亮。
攤子裡,偶爾可挑到不錯的小東西,像是賽馬時替馬刮汗的精雕木牌、穿著民俗服飾的小玩偶,或是雕繪傳統人物的皮雕掛畫、皮包等,都很有蒙古的味道,若是意猶未盡,還可往國營百貨公司再買。至於攤販旁的空曠草地,也沒閒著,商家搬來蒙古人愛玩的撞球台,便在大太陽下做起生意,幾十張桌子傳出撞球聲響,好不熱鬧。
微風中,我坐在樹下,大塊吃羊肉、大碗喝馬奶酒,恣意享受極為難得的悠閒時光。放眼靜觀,比了八百年還在比的「那達慕」,充滿蒙古風味的豪情與魅力,讓人難以抗拒。我也深信,熱鬧的草原歡聚,還會再傳八百年,就這樣延續下去。

就在雄渾軍樂的伴隨下,一列騎兵護送著象徵成吉思汗的九尾大纛(馬尾軍旗),劃開人群、穿越棋盤似的大街,浩浩蕩蕩朝著中央體育場出發。我擠上看台,加入數萬雙眼睛的行列,欣賞護送軍旗的閱兵大典。突然,一陣「叩嘍、叩嘍」的急速聲響傳來,只見快馬加鞭的古裝騎兵疾馳而過,接著,是六隻牛拖著的大木車,上面還載著一頂模擬成吉思汗西征移動的蒙古包大營帳。然後,是16族的民俗服飾表演、藍色哈達紛飛的傳統舞蹈,以及佛教與薩滿教的面具舞;最後,則有五顏六色、從天而降的傘兵壓軸,在場中撒下四竄的煙火,為各項競賽揭開序幕。
蒙古摔角,剛柔要並濟

我在觀眾席戴上望遠鏡,只為將場中的主角們看清楚。鏡頭裡,選手們長靴上的雕花清晰可見,而藍色三角褲與紅色短衣上裝飾著的許多小銀扣,也閃閃發亮。我曾納悶為何堂堂大蒙古大漢要穿著這樣的衣服?朋友告訴我,過去的競賽服裝並非如此,而是因為曾有一名高手所向無敵,但最後卻被發現是個女人!所以,為了容易識別,後來才將賽服改為現有樣式。
賽場上,幾十對選手同時捉對廝殺,教人眼花撩亂,有趣的是,由於依照比賽規則並不須依年齡體重分級,只要設法將對手的肘、膝、身體觸地就算勝利,所以,不乏「竹竿瘦男對抗百斤壯漢」的場面,煞是好玩!而我總是喜歡挑準一對目標,專心觀賞他們抱、踢、絆、纏、推、拉、壓、提、捉等三十多種招術的全程「表演」。
每場決勝負後,勝利者會向觀眾撒糖果,而我跟大家一樣,自是忙著準備迎接;等到回過頭來,才發現身後場外競也熱鬧滾滾,因為好動的小朋友們竟也一對一的較量了起來。
大漠英雄,騎馬論高下
市區的會場緊張熱鬧時,市郊的草原也正黃土沸騰;特別是由兒童參加的賽馬,最教人慷慨激昂,連續三天的加油吶喊與快馬嘶鳴聲混雜,翻起滾滾沙塵。

賽馬場約三、四十公里,正是古代兩個驛站之間的距離。參觀場地則分為四區,起跑點處的場面最是震撼,哨聲令下,萬馬奔騰的蹄聲與塵煙快把人給淹沒。中間段則可見一波波賽馬奔過眼前的實況,「呼蹬、呼蹬」的馬啼聲,把人們的神經抽緊,只見小騎士們一邊努力揮鞭呼喝,一邊也不忘頻頻回頭緊盯敵手的追趕。至於在終點處,則總是擠滿情專注、靜待孩子歸來的家長,而最後無論勝負輸贏,也總不忘為替孩子添加衣物、為愛馬刮去汗水,或是帶著孩子一起摸摸冠軍賽馬,分享勝利者的福氣。
我伸出手中長長的相機鏡頭,捕捉每ㄧ幕令人動容的畫面,而看著小朋友們的天真神情,心中也不禁湧現無限激賞──原來,蒙古草原的英雄味,從小就開始培訓。
射箭競賽,吟哦歌聲揚

比賽開始,只聽見疾速射出的箭矢「咻咻咻」不斷,大夥兒全都跟著射手屏氣凝神,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會影響箭枝飛去的方向;然而,箭靶那端的氣氛,卻是平靜和緩得很,因為裁判舉起雙臂、竟然是用「唱」的方式報出成績,吟哦的歌聲響亮悠揚。

喉音表演,奇技令人讚

第一次聽見這種怪異的聲音,讓我聯想到幽浮登陸,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相信一個人可以同時發出四部合音。演出時,表演者用喉嚨發出持續的低音,同時又混著婉轉的高音,有時如風聲,有時又如沙濤聲,神奇的多重奏讓人不由得瞠目結舌、專心地認真聆聽。據說,喉音經常是家傳技藝,除了遺傳父母特別的喉嚨與聲帶,並且得從小開始學習技巧,堪稱「神乎其技」。
此外,要特別提出的是,「那達慕」期間,各種民俗表演也特別多,我喜歡到烏蘭巴托的音樂廳或劇院欣賞蒙古傳統表演,尤其是高亢深情的男女民歌對唱;同時,在較大的度假村,也常有傳統演藝活動,最精彩的是軟骨功表演,身體曲來扭去好像快要打結似的,煞是精采好看。
場外野餐,買食逛市集


烏蘭巴托會場周圍一圈擺滿各種攤販,就像市集,除了小吃、飲料之外,也賣服飾、太陽眼鏡以及紀念品。我總是急著先買支甜筒冰淇淋,邊走邊舔,貪圖那清爽不膩的奶香。要是餓了,就聞聞哪兒有正在沸騰的油鍋,捻一塊燙手的羊肉餡餅,吃得滿嘴油亮。
攤子裡,偶爾可挑到不錯的小東西,像是賽馬時替馬刮汗的精雕木牌、穿著民俗服飾的小玩偶,或是雕繪傳統人物的皮雕掛畫、皮包等,都很有蒙古的味道,若是意猶未盡,還可往國營百貨公司再買。至於攤販旁的空曠草地,也沒閒著,商家搬來蒙古人愛玩的撞球台,便在大太陽下做起生意,幾十張桌子傳出撞球聲響,好不熱鬧。
微風中,我坐在樹下,大塊吃羊肉、大碗喝馬奶酒,恣意享受極為難得的悠閒時光。放眼靜觀,比了八百年還在比的「那達慕」,充滿蒙古風味的豪情與魅力,讓人難以抗拒。我也深信,熱鬧的草原歡聚,還會再傳八百年,就這樣延續下去。
撰文/王光玉.攝影/陳國瀚 《行遍天下》月刊海外旅遊版7月號 蒙古 報導 2006.07.28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