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碗盤博物館 一屋逾2萬件
台灣碗盤博物館本月9日開館,展出兩萬多件碗盤,也有補丁的碗盤,昨天獻盤給在地的員山鄉長及社區理事長,象徵分享。記者羅建旺/攝影
台灣手工彩繪碗盤興盛,無論胎土、釉料或彩繪、裝飾方式都具台灣味。記者羅建旺/攝影
![7143099-2823020[1] 7143099-2823020[1]](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xialisin/1339041557-3447779392.jpg&width=530&height=390)
![7143099-2823019[1] 7143099-2823019[1]](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xialisin/1339041557-984957276.jpg&width=329&height=247)
台灣碗盤博物館設在喜互惠公司位在雷公埤畔的總部,研究蒐集台灣及世界各國碗盤、陶瓷及相關藝術品2萬多件,本月9日開館營運,門票120元,開幕3個月內門票5折,員山鄉民免費,身障及120公分以下的孩童免票,每天上午9時到下午5時開放。
館長簡楊同昨天邀請永和、結頭份、大湖底社區理事長、員山鄉長江永和、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理事長徐志雄等人到館,獻上典藏品,有椰林海景圖案的盤子、有梅花、有龍鳳呈祥、有魚圖的盤子,象徵分享。
簡楊同說,碗盤是民眾最密切的生活器物,台灣手工彩繪碗盤興盛,無論胎土、釉料或彩繪、裝飾方式都具台灣味,碗盤圖案有象徵年年有餘的魚,有祈中科甲的龍蝦,有南島風情的椰風海景,有清雅的梅蘭竹菊,有福祿壽喜及龍鳳呈祥,都是社會生活文化的表現。
簡楊同說,「吃飽也未?」是從小最常聽見的見面問候語,說明台灣早期移民社會,拓荒者相互關心,具體呈現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大事,要吃的穩,吃的好。
「碗盤也可以補!」博物館中,竟然也有補過的破碗盤,簡楊同說,碗盤要補得不會漏出湯湯水水,可看出早期台灣人民的節儉風範。碗盤博物館受理團體預約解說與導覽,電話(03)9223699。
2012/06/07聯合報╱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